资本市场改革“试验田”再结硕果。昨天,科创板股票做市制度正式落地,首批14家做市商开始为42只科创板股票开展做市交易。
这是境内主要股票市场首次引入做市商机制,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创新机制的又一次重要尝试。业内认为,交易制度的创新对于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,释放市场活力,全面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,都将产生积极作用。
42只股票“尝鲜”做市交易
10月28日,14家做市商陆续发布50条做市交易股票公告,剔除重复后共涉及42只科创板个股。这些股票成为科创板做市交易的首批“尝鲜者”。
记者注意到,14家做市商中,有中信证券、中信建投、华泰证券、国泰君安等知名券商的身影。而42只科创板股票也不乏中芯国际、中国通号、中微公司等硬科技龙头企业。统计显示,42只科创板股票中有22家为科创50成份股,权重占比达到67%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公司数量较多,分别为18只、9只和8只。
所谓做市交易,跟多数投资者熟悉的竞价交易一样,也是一种股票交易方式。但最大的不同在于,竞价交易是投资者之间通过竞价相互买卖,即出价最高的买家和最低的卖家优先成交。而做市交易则由券商充当做市商,提供报价,报出某只股票的买入价和卖出价,投资者是和做市商进行直接交易。
作为一种成熟的交易制度,从海外市场看,越来越多的证券交易所如纽交所、纳斯达克、伦交所等,均采用做市商机制和竞价交易相结合的混合交易模式。此次科创板引入做市交易机制,是在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,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“试验田”作用。
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,昨天,科创50指数整体收涨1.67%,市场交投明显活跃。机构方面表示,做市交易机制将有助于科创板更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,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支持符合国家战略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。
流动性提升市场更具活力
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,科创板稳步试点注册制。截至目前,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超480家。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不断扩容,加上50万元的投资门槛要求,市场也在出现一定的分化,部分股票流动性较上市初期有所下降。
股票流动性对市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而科创板引入做市交易,目的就在于提高股票的流动性,提升股票买卖的活跃度。
举例来说,如果股民想卖出某只股票,恰好当时无人想买,就无法成交。做市商此时就可以先买入股票,再找时机卖给另一个想要这只股票的投资者,从而“创造”一次交易。反之,当有人想买某只股票,在没人卖出的情况下,做市商也可以从自己的股票库存中,拿出来出售。这样一来,股票的流动性就有了提升,市场将会更具活力。
科创板定位于服务“硬核”科技创新的市场。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,按规则,亏损企业也可以来这里上市,这就使得传统的估值方法如市盈率、市净率等,很可能在这类企业的股票上不管用。换句话说,科创板股票的估值定价难度更大,有时难免会带来投机性的交易,导致股价被爆炒,出现大起大落。
“做市交易是由专业机构对股票进行估值、定价、报价,相对更加理性,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散户进行定价,股票价格波动将会更加平稳、均衡。”董登新认为,科创板引入做市交易制度更有必要。尤其是当市场或个股遇到大幅波动的时候,做市商可通过自身的专业性,以及对股价的理性把握,提供不间断的连续交易,从而起到稳定投资者信心、平滑股价波动的作用。这对普通散户投资者来说,投资风险也就会更加可控。
做市商专业定价能力迎大考
随着做市交易的引入,未来科创板将由此前的单一交易制度,逐渐演变为两种交易制度并存的格局。这种情况下,做市商报价和散户市场的竞价交易之间,将形成相互制约、相互示范和相互竞争的效应。董登新认为,从这一点看,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,其实带有价格发现的功能,可以提高科创板的定价效率。
当然,随着做市交易的引入,做市商专业能力也将迎来大考。
在做市交易中,做市商即券商凭借买卖股票价格的差额来赚取利润,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,并最终体现到股价的走势上。但按照规则,同一只股票可以有多个做市商来报价,这样一来,做市商之间就会形成竞争性报价。哪一个做市商报价对投资者来说更有优势,投资者就会选择与之进行交易。做市商报出的买入价和卖出价,如果投资者不认可,就可以换一个做市商或者采取竞价交易方式。
业内人士表示,对做市商来说,考验的是其有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,以及对纳入做市交易的个股进行定价的专业水准。如果做市商的报价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,没能跟投资者产生大量交易,那就说明做市是无效的,或者说报价竞争力比较弱。